
家計+築巢 該如何理財?誰來掛病號?個案資料 張小姐,單身,34歲,與父母同住,目前有兩份工作,一份月薪24,000元,另有一兼職,平均每月有約21,000元。所住的房子是父親退休前配給的房子,可繼續住到收回為止。
財務狀況:
★每月支出:
●1萬元留作家用,5000元是自己固定支出。
●21,000元定期定額投資基金。
●父親每月有2萬元退休金,全數做為家用無結餘。
★資產狀況:
●無房產、有活儲20萬元、定存100萬元。
●原本的基金投資,目前淨值只剩下45萬元。我的疑問
1.父母親年紀愈來愈大,如果只有健保,擔心未來醫療支出會增加,現在要如何做才比較好?
2.資產和每月資金運用,需要重新配置嗎?
3.父親過世後,無論公家收回房子或改建,都需要籌購房款,請問若考慮這個財務目標後,每月資金運用和資產配置要如何調整?
建議
1合理保險支出 年所得1/10
Q1:父母親年紀愈來愈大,如果只有健保,擔心未來醫療支出會增加,現在要如何做才比較好?
A:以文中個案中看來,家中僅有張小姐仍有工作,是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,張小姐自己更應及早做好保險規畫以防萬一。一般來說,建議以年所得的十分之一作為合理的保費支出,若張小姐預算有限時,可先備足必要的保障型保險商品,確保家庭財源不會因自己發生任何意外而中斷,行有餘力再規畫儲蓄或投資性質的保險商品。
建議2
添購醫療保險 多一份保障另外,由於張爸爸已退休,每月僅有固定的2萬元退休金,不會再有新的額外收入,建議張爸爸及張媽媽除健保之外,應可添購醫療型保險,以因應未來醫療費支出,但以張爸爸及張媽媽年紀來看(可能約50~60歲),此時的保險費應非常昂貴,且未必所有保險公司都會接受承保,故建議至少購買基本醫療型保單,作為多一份保障即可 (實際保費視不同保單及不同需求而定)。建議380%核心資產 股債45:55
Q2:資產和每月資金運用,需要重新配置嗎?
A:答案是肯定的,建議張小姐以每月總收入扣除保費及家庭固定開支後的資金,重新做投資理財的配置,應掌握以下兩大重點:1. 80%的核心資產:核心資產以穩健獲利為目標,張小姐需負擔家計、還有扶養父母親的需求,因此建議資產中持有80%比重的核心資產,這一部分之標的,
建議3
股債比例約為45:55
為宜,並以具有「安心增值」特性的資產為主,也可選擇具有配息頻率高、配息率較穩定的基金,使得定期皆能有孳息產生,可做為額外支出或未來購屋之預備金。建議420%機會投資 鎖定高成長 2. 20%的機會投資:由於張小姐本身處於青壯年階段,可承受部分風險,因此建議可配置20%的資金在定期定額的投資上,標的建議以成長性較高、需求成長較快速的市場為主,此外,定期定額最重要就是持之以恆的扣款,掌握「跌時賺單位數,漲時賺淨值」的特性。
建議在資產組合調整完後,張小姐能依目標設定合理的停利點,並長期持續定期定額扣款投資,直到停利點為止。根據過去歷史經驗,儘管歷經空頭困境,只要投資人能堅持以定期定額扣款,必定能獲得理想的報酬。建議5月買基金1萬 15年可買殼
Q3:父親過世後,無論公家收回房子或改建,都需要籌購房款,請問若考慮這個財務目標後,每月資金運用和資產配置要如何調整?
A:在房屋部分,張小姐可依自己需求,決定是否需購屋或承租,若以購屋為目標,便能藉用定期定額來達成購屋願望。假設張小姐希望15年後能存夠購屋金,以南部房價來說,500萬購屋金額應已足夠與父母親3人使用,若每月持之以恆投資1萬元於定期定額上,假設平均年報酬率為12%,則15年後即可輕鬆達到500萬購屋金目標。
建議6
定期檢視資產 視需求調整
最後提醒投資人,確立每筆金額的投資目標、定期檢視資產組合、並依自己需求與市場狀況做調整,是相當重要的課題;只要確定目標並定期調整資產配置,就能降低市場波動所造成的傷害,累積足夠資本,並在市場回春後,揮出漂亮的全壘打!銀行診斷書
問題 建議 原因or具體做法
擔心未來醫療支出增加,要不要增加父母的保險? 備足必要的保障型保險 合理保費支出=年所得的1/10添購醫療型保險 至少要買基本醫療型保單,健保外多份保障。資產及每月資金運用需重新分配嗎? 80%核心資產:股債比鎖定45:55 選擇配息頻率較高、配息率較穩的基金,做為額外支出或購屋預備金。20%機會投資:定期定額投資,鎖定成長性較高市場。 若要籌購屋款,每月資金運用及資產配置該如何調整? 依自身需求決定購屋或租屋。 每月定期定額投資1萬,15年後可購屋。 假設平均報酬率12%,15年即可累積500萬,南部購屋綽綽有餘。
【2009-02-02/聯合報/B10版/錢景周報理財診斷室